——2020年11月23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刘 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传染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县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保障和协调责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联防联控、全社会参与的传染病防治机制,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情况发生。我县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制定《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预案,确保重大传染病突发后,根据应急预案要求,能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组建重大传染病防控指挥部,全面统筹全县防控工作。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结合职能,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防控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形成县、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工作网络。
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县及时成立以县委书记刘智勇、县长习覃任指挥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强化研判,深入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精准有力。在防控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第一时间迅速统筹全县人力、物力资源,及时确定4家定点救治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筛查和临床救治工作,为期半月时间打造南三乡镇县中西结合医院“小汤山”版集中救治定点板房医院,建成宣恩沙道恒爱医院作为全县重性精神疾病定点医院,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于3月10日完成县域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宣恩县坚持“战时”机制,调整充实各工作组力量,扎实做好来中高风险地区宣返宣人员管理、重点场所日常监测、发热门诊运行、特殊场地闭环管理及核算检测筛查等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防控形势相对稳定。截止目前累计排查北京、青岛等重点地区来宣人员83人、境外返宣人员81人,外环境抽样检测16575份,对13类重点人群实行“应检尽检”检测25169人,各发热门诊累计留观1741人,所有接诊患者均进行核酸检测并落实规范管理措施。
(二)强化宣传引导,普及《传染病防治法》知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利用各类主流媒体、LED显示屏、宣传标语、行政村“村村通”及宣传车播放防控知识,积极开展防控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地”系列活动,各村(社区)均组建防控宣传队伍就传染病预防及救治知识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模式,让老百姓对传染病危害及防控技能有了全面掌握,形成了全员“共同参与、共同防控”的良好局面。疫情防控期间,全县共制作宣传展板300块、宣传横幅260条,印制新冠防控指南2000册,发放宣传单12种90000份,开展各种健康主题宣传活动130次,接受教育人次达到98970人次。与此同时,我县坚持宣传长效机制,每年结合“3.24结防日”、“4.25全国预防接种日”等宣传教育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活动,并创新健教形式,利用非遗文化“三棒鼓”形式开展“三减三健”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中医药宣传小儿防病知识,从治未病角度开展“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不断巩固2019年成功创建“湖北省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湖北省健康促进先进县”的成果。
(三)强化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为抓实传染病防控工作,我县进一步强化传染病应急处置及预警机制建设。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制定《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等28个应急工作方案,健全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医防协同、心理服务等一系列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指导依据。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涵盖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14支、234人。各乡镇及单位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各医疗机构积极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实现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物资储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县与湖北利祥医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作为县级物资储备库,同时县防控指挥部在原和平卫生院改建专门防控物资储备仓库用于常态化物资储备;各医疗机构动态储备1个月医用防护物资,各机关单位自行储备必需防护用品。除此之外,县防控指挥部集中采购741万元医用防护物资用于疫情发生后的调拨使用。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县在优先保证预防保健事业经费投入基础上,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县利用抗疫特别国债启动实施“补短板”项目11个,总投资3.4162亿元。目前,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建设项目采取EPC模式,已完成征地、前期规划、论证、财评和招标工作;4个二级医院发热门诊已进入设计阶段,各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已开工建设,均可按照原预计工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3个传染病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均已投入使用。同时明确县人民医院为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配备60张医学隔离留观病房(可随时启用),全县各医疗机构按照全院床位数的20%配备隔离病房。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配备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或CR等现代医疗设备,所有村卫生室设备实现更新换代,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县传染病防治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四)强化工作措施,有序开展常态化防控
1.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针对传染病疫情进行集中研判,开展风险评估,切实落实手足口病、伤寒/副伤寒、霍乱等重点疾病常规监测任务。同时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依托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加强内、外环境检索筛查,明确专人值守责任,确保疫情报告渠道及时畅通。目前全县从事传染病管理和监督相关技术人员120余人,取得疫情信息员网报资格证书22人,共14家医疗机构具备信息直报条件所需的网络及设施设备。截止2020年11月2日,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与2019年同期相比,全县传染病发病率下降63.5%。
2.强化“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全县目前有预防接种单位13个,预防接种人员76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适龄儿童进行全程接种管理,并建立传染病的监测制度,定期对全县计划免疫工作效果进行监测监督,促进了儿童计划免疫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管理水平和接种质量稳步提升,在消灭脊髓灰质炎、麻疹强化免疫等多项重大免疫接种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3.狠抓医疗卫生机构院感工作。我县严格按照《院感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学校等重点单位的执法监督和规范管理。县级医疗单位均设立质控科,负责对消毒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健全消毒防护管理相关制度和操作规范,坚持对医疗及公共场所的空气、器械、重点部位进行定期消毒,认真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院内污染源对周边环境的危害。
4.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多年来,我县始终将爱国卫生工作作为将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在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采取“领导带头、机关示范、社会参与、群众动手”的方式,组织各单位及乡镇大力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病媒生物防制、卫生城镇创建、分餐公筷等为重点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爱国卫生活动210余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0万余份。同时积极组织各乡镇及单位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无疫乡镇”、“无疫村”创建活动,目前我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8个,国家级卫生乡镇1个(高罗镇),2019年我县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
(五)强化监督指导,加大执法力度
我县成立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并对投诉举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查处。先后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消毒灭害管理、医疗废物污物的处理、人畜共患传染病市场环境管理、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等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15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400多人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起。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尤其是基层群众对传染病知识及防护措施理解不透彻,主动参与和配合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疾病预防的大气候尚未真正形成。
(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人员结构及年龄层次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县疾控中心作为传染病防治的技术支撑机构,人员编制较少,人才青黄不接;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老化,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贯彻执行力度,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执法监督,争取资金投入,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推进我县传染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发力!